禹(生卒年不詳),姒姓,夏后氏,名文命,安邑(今山西省夏縣)人,上古時期夏后氏首領、夏朝開國君王,歷史治水名人,史稱大禹、帝禹、神禹。黃帝的玄孫、顓頊的后代,鯀的兒子,母為有莘氏之女修己。
相傳,禹治理洪水有功 ,接受帝舜禪讓,繼承部落首領。在諸侯的擁戴下,正式即位,以陽城為都城,一說以平陽為都城(或在安邑或在晉陽),國號為夏,分封丹朱(堯的兒子)于唐國,分封商均(舜的兒子)于虞國。
作為夏朝的第一位天子,后人稱為夏禹,成為上古時代傳說時代與伏羲、黃帝比肩的賢圣帝王。最卓著的功績,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,又劃定九州 、奠定夏朝,后人為大禹。禹死后,安葬于會稽山(今浙江省紹興市),仍存禹廟、禹陵、禹祠。從夏啟開始,歷代帝王大都來禹陵祭祀。
早期:
禹是黃帝的玄孫、顓頊的孫子(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 )。出生地有爭議(一說在汶山石紐地區 ;一說在石坳。母親是有辛氏(今山東曹縣)之女,名叫女志,也叫脩己 。禹幼年隨父親鯀東遷,來到中原。其父鯀被帝堯封于崇 。帝堯時,中原洪水泛濫造成水患災禍,百姓愁苦不堪。帝堯命令鯀治水,鯀受命治理洪水水患,鯀用障水法,也就是在岸邊設置河堤,但水卻越淹越高,歷時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災禍。接著禹被任命為司空,繼任治水之事。禹治水三過家門不入, 正是他勞心勞力治水的最好證明。
禹立即與益和后稷一起,召集百姓前來協助,他視察河道,并檢討鯀治水失敗的原因。禹總結了其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,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導河川治水為主導,利用水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,疏通了九河 。治水期間,禹翻山越嶺,淌河過川,拿著測量儀器工具,從西向東,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,樹立標桿,規劃水道。他帶領治水的民工,走遍各地,根據標桿,逢山開山,遇洼筑堤,以疏通水道,引洪水入海。禹為了治水,費盡腦筋,不怕勞苦,也不敢休息。他親自率領老百姓風餐露宿,過家門而不入,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,把平地的積水導入江河,再引入海洋。經過13年治理,終于取得成功,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濫的災禍 。因為治洪水有功,人們為表達對禹的感激之情,尊稱他為“大禹”,即“偉大的禹”。
在治水的過程中,禹走遍天下,對各地的地形、習俗、物產等皆了如指掌。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個州,并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 。帝夏禹王還規定: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區叫甸服,再外五百里叫侯服,再外五百里叫綏服,再外五百里叫要服,最外五百里叫荒服。甸、侯、綏三服,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。要服,不納物服役,只要求接受管教、遵守法制政令?;姆?,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,不強制推行中央朝廷政教。
繼位:
《孟子·萬章上》載“禹避舜之子于陽城”,《古本竹書紀年》載“禹居陽城”,《世本·居篇》載“夏禹都陽城,避商均也,又都平陽,或在安邑,或在晉陽” ,《史記·夏本記》則說“禹辭避舜之子商均于陽城”。從有關文獻看,夏禹與陽城、平陽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。
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時,正式把天子位禪讓給禹。十七年以后,舜在南巡中逝世。三年治喪結束,禹避居夏地的一個小邑陽城,將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。但天下的諸侯都離開商均去朝見禹王。在諸侯的擁戴下,禹正式即王位,居住在陽城,國號夏 。分封丹朱于唐,分封商均于虞。改定歷日稱為夏歷,以建寅之月為正月?!墩f苑》記載大禹“卑小宮室,損薄飲食,土階三等,衣裳細布?!?br />
逝世:
禹在位的第十年東行,到了會稽后去世(竹書紀年載為四十五年 ),皇甫謐認為禹享年一百歲左右 。禹去世后,其子啟繼夏朝天子位 。
軼事典故
三過家門而不入
傳說禹與涂山氏女嬌新婚不久,就離開妻子,踏上治水的道路。后來,他路過家門口,聽到妻子生產,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,但一想到開山導流刻不容緩,便顧不上回家,又走上了治水一線。第三次經過家鄉的時候,其子啟正被母親抱在懷里,他已經懂得叫爸爸,揮動小手,和禹打招呼,禹只是向妻兒揮揮手,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,還是沒有停下來。
開鑿龍門
距今4000多年前,由于河洛地區是夏民族活動和興國的中心,夏朝的第一個帝王大禹,常領導人民“疏川導滯”、“合通四?!?、“盡力乎溝洫”,所以相傳洛河、伊河也都是大禹疏浚開鑿的。
據說那時洪水泛濫,龍門山以南是一望無際的汪洋,人民窘困不堪,溺死甚多。大禹深知遭受洪水的苦難。大禹治理洪水,率領人民疏九河、導百川,終于迫使洪水歸流大海,伊闕也就是這時開鑿的。
《越絕書》卷一載: “禹穴之時,以銅為兵,以鑿伊闕,通龍門?!?br />
《水經注》云:“昔大禹疏以通水,兩山相對,望之若闕,伊水歷其間,故謂之伊闕矣?!?br />
《漢書·溝洫志》賈讓奏道:“昔大禹治水,山陵當路者毀之,故鑿龍門,辟伊闕?!?nbsp;
涂山之會
夏建立后,大禹在涂山盡早召開諸侯大會,以檢討自己的過失。這次涂山之會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夏王朝建立的標志性事件。到了正式大會的日子,大禹穿了法服,手執玄圭,站在臺上,四方諸侯按著他國土的方向兩面分列,齊向大禹稽首為禮,大禹在臺上亦稽首答禮。
禮畢之后,夏禹大聲向諸侯說道:“我德薄能鮮,不足以服眾,召集大家開這個大會,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懇切的責備、規戒、勸喻,使我知過,使我改過。我胼手胝足,平治水土,雖略有微勞,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個驕字。先帝亦常以此來告誡我說:‘汝惟不矜,天下莫與汝爭能;汝惟不伐,天下莫與汝爭功’,如果我有驕傲矜伐之處,請大家當面告知,否則就是教我不仁??!對大家的教誨,我將洗耳恭聽?!贝蠹叶济靼子硎苊谔?,原本對大禹有意見的諸侯看到大禹這種態度,也都表示敬重佩服,消除了原先的疑慮。史書記載“禹會諸侯于涂山,執玉帛者萬國”。
鑄造九鼎
涂山大會之后,為表示敬意,各方諸侯常來陽城獻金(即青銅),后來,九州所貢之銅年年增多,大禹想起從前黃帝軒轅氏功成鑄鼎,為了紀念涂山大會,就準備將各方諸侯進獻的金,鑄造成幾個大鼎。后九鼎(即冀州鼎、兗州鼎、青州鼎、徐州鼎、揚州鼎、荊州鼎、豫州鼎、梁州鼎、雍州鼎)鑄成,鼎上鑄著各州的山川名物、禽異獸。九鼎象征著九州,其中豫州鼎為中央大鼎,豫州即為中央樞紐。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陽城,借以顯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,天下從此一統。九鼎繼而成為“天命”之所在,是王權至高無上、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征。
人物評價
夏禹是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偉大歷史人物。他的重大功績不僅在于治理洪水,發展國家生產,使人民安居樂業,更重要的是結束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的社會組織形態,創造了“國家”這一新型的社會政治形態。夏禹完成了國家的建立,用階級代替原始社會,以文明社會代替野蠻社會,推動了中國帝王歷史沿革發展。
孔子:禹,吾無間然矣。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,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,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。禹,吾無間然矣。
季札:“美哉!勤而不德,非禹其誰能修之?”
司馬遷:堯遭鴻水,黎人阻饑。禹勤溝洫,手足胼胝。言乘四載,動履四時。娶妻有日,過門不私。九土既理,玄圭錫茲。
《太史公自序》:“維禹之功,九州攸同,光唐虞際,德流苗裔。